【传统节气】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每年公历6月20-22日进入夏至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并不是说“夏天到了”,此时夏天已经过了一半。“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将要到来。

作为反映季节变化的“四时八节”之一,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十,是最早被发现和测定的节气之一。根据《周礼·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的记载,天子为求风调雨顺而举行的夏至祭神、尝黍仪式在周朝便已有之。

远古先民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投下阴影,且阴影会随着时辰规律变化,这需要缜密的观察。伏羲氏立杆测影,发现夏季的某一天正午的杆影最短,且此后气温便开始慢慢升高,于是发现了夏至。到了冬季的某天,发现正午的表影最长,且从那天后气温开始慢慢降低,于是冬至也被确立了。






一候鹿角解



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始生。古人认为鹿角属阳,此时因感阴气而自然脱落,象征阳消阴长的转折。此现象与麋鹿阴阳属性相关联,麋角属阴,冬至时才脱落,进一步印证阴阳消长规律。


微信图片_20250729155004.jpg


二候蝉始鸣



雄蝉感知阴气萌生后振翅鸣叫,其声成为盛夏标志性声响。蝉鸣不仅宣告夏季深入,也暗含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体现自然节律与生命活动的同步性。

微信图片_20250729155005.jpg


三候半夏生


喜阴的半夏在仲夏沼泽或水田中萌发,因生长于夏季过半之时得名。其出现标志着阴气渐长,植物生态随季节更替呈现适应性变化,印证了“夏至一阴生”的物候特征。

微信图片_20250729155006.jpg






 

 气温升高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立竿见影”


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雷阵雨天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