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血防精神,续写健康华章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血防精神调研团” 赴余江区调研




在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消除血吸虫病”号召70周年的重要节点,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坚定血防信心,2025年4月17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血防精神调研团”在朱洋洋讲师的带领下,怀揣着对血防历史的敬畏与探索之心,前往血防的第一面红旗——鹰潭余江区开启了为期两天的调研之旅,追寻血防精神的光辉足迹,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追忆血防烽火岁月,感悟历史使命担当


一下车,调研团成员便直奔中国血防纪念馆。踏入馆内,时光仿佛倒流,一幅幅生动详实的图片、一件件满载故事的实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文字,瞬间将大家拉回了那个血吸虫肆虐的至暗年代。讲解员余智娟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血吸虫病如恶魔般横行,无数百姓深受其害,生命健康危在旦夕。党和政府心系民众,毅然决然地吹响了向血吸虫病开战的冲锋号,迅速发动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热火朝天的血防战斗之中。”







图片1.jpg






在党和政府的有力组织下,干部群众齐上阵,男女老少共参与。他们手拿工具,奔赴田间地头、河湖沟渠,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全力围剿钉螺这一血吸虫的 ‘温床’。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身影,大家干劲十足,喊着号子、鼓着劲儿,与钉螺展开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 ‘遭遇战’。经过不懈努力,余江提前完成三年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一举摘得血防的 “第一面红旗”,向全国人民彰显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气势,也为全国血防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图片2.png


图片3.png




余智娟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重锤敲在调研团成员的心上,大家沉浸其中,深受触动。成员高欣桐深有感触“以前在网络上了解过血防历史,但今天身临其境,听着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才真切感受到当年血防工作的艰难险阻,以及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所展现出的无畏勇气和顽强毅力,这是一场真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伟大斗争,血防精神太值得我们青年学习了!”





深入血防一线交流,探寻当代坚守力量

       从纪念馆左转,调研团来到鹰潭市余江区血防工作站。在这里,成员们与黄国俊科长等4位坚守血防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这些血防工作者们,虽身处平凡岗位,却肩负着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重任,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只为将血吸虫病的阴霾彻底驱散,防止其卷土重来。






图片4.png







黄国俊科长详细介绍了当前余江血防工作的重点处于巩固现有成果,防止血吸虫病反复。他们表示,尽管血吸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丝毫松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在交流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们不时提问、认真记录,试图从这些当代血防人的身上挖掘出更多血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图片5.png


图片6.png

走进蓝田村蜕变之路,见证精神时代价值

随后,调研团成员们踏上了前往余江区平乡县蓝田村的道路,探索这片土地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程。眼前的一切,让调研团成员们惊愕不已:宽阔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树成荫的公园、欢声笑语的村民,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这里曾因血吸虫病而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呢?







图片7.png








踏入村庄,一座巍峨的血防英雄纪念碑映入眼帘,如一位无言的守护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血防烽火岁月,成为村民们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行走在村庄小道上,“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的红色口号随处可见,它们被整齐地书写在村民家的墙上,这是历史的烙印,更是村民们对健康生活的坚定追求。而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墙绘,详细地展示了如何避免感染血吸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们普及血防知识,让血防意识深入人心。


图片8.png


调研团成员们穿梭在蓝田村的各个角落,驻足于血防英雄纪念碑前,深刻意识到,蓝田村的华丽转身背后,是无数血防工作者、干部群众的默默付出与巨大牺牲,是血防精神在乡村大地上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见证。




图片9.png

此次余江县调研之行,对于调研团成员们而言,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血防精神的火种带回校园,向身边人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更多人铭记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传承和弘扬血防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血防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守护全民健康、建设美好家园添砖加瓦,让血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壮丽篇章。





                                                                       通讯员(供稿):高欣桐

                                                                       摄影(供图):陈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