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血吸虫病曾在我国南方广为流行,这一威胁在解放初期依然存在,成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包袱。毛泽东一向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消灭血吸虫病尤为重视,在1955年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8年余江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通讯文《第一面红旗》,报道江西省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看了这篇报道以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赏析
第一首描写解放前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广大农村凄凉萧条的景象和劳动人民悲惨的处境,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万恶的旧社会。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绿水青山”,本是人们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却“枉自多”,即再多也无用,再美好也无用,因为瘟神肆虐,对于贫病交迫的疫区人民来说,“绿水青山”也显得无足轻重了。“华佗无奈小虫何”,是说旧时代的统治者只知对劳动人民进行压榨,而不管劳动人民死活,即使像华佗那样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束手无策。
“千村薜荔人遗矢”,“薜荔”是一种野生常绿藤本植物。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了。矢,同“屎”。“人遗矢”,借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典故,这里指患血吸虫病的人下泻不止,濒于死亡。田园荒芜,成了“鬼唱歌”的世界。
“万户萧疏鬼唱歌”,千家万户人丁稀少,只有鬼在唱歌。李贺《秋来》诗云:“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毛泽东从视觉和听觉写出血吸虫病的流行之广和为害之深,饱含着诗人对深重苦难下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人思绪跳宕,让我们从旧社会的苦难境况,一下子跳到光明美好的新社会。八万里,指地球自转一周,地球的赤道全长四万公里,正合八万里。诗人想象飞腾,遥看天上的无数星河,即“遥看一千河”,光阴流转。诗人没有直接地说出消灭血吸虫的过程,而是通过描写血吸虫被消灭后的喜悦来暗示这种过程。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人遥看天河,自然会想起那位住在银河边的牛郎,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劳动者,他也一定关心曾生活过的大地上乡亲们的疾苦;因而设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是诗人的回答,如果牛郎“欲问瘟神事”,那只能告诉他:尽管千百年岁月流逝,但人们依然在遭受“瘟神”的折磨!“悲欢”,在这儿是偏义复词,其意在“悲”。
第二首诗写新时代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壮举和人民幸福安康、瘟神被逐的情景,浓情歌颂了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人民,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感情抑郁、语义哽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情景。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6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与高度评价。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红雨”指桃花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看到碧波荡漾,作者认为这是桃花雨随着人们的心意变成红色的波浪,象征千百万群众的奋斗,到处掀起红色的浪潮。这里是借“红雨”写出这种氛围。“随心”,随着千百万群众的心意。青山不再成为交通的阻碍。“着意”,即按照人们的意志。“化为桥”,化作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从青山联想到高大的五岭山脉,劳动人民在那样的高山上挥动银锄,在建设山区。这里是借五岭来概括全国所有的山区建设。从山联想到水,“三河”,旧指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概指全国所有的河流。劳动人民挥动铁臂搞水利建设,如同古代的大禹一样。这样写山区建设和水利建设,虽然没有提到消灭血吸虫病,实际上把消灭血吸虫病也包括在内了。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瘟君”是对瘟神的谑称。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送走瘟神。作者“送瘟神”,却不见瘟神的影子,只是在最后一句才点出它的去向。瘟神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最终会被送上西天。这与第一首中的“华佗无奈小虫何”遥相呼应,表达了对瘟神的蔑视和嘲笑,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而且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 《送瘟神》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一描写旧社会,色泽暗淡,人悲鬼欢;其二反映新社会,色彩热烈,一片春意。两首诗浑然一体,以始终如一的爱民思想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后人以战胜瘟神,战胜邪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